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第一位老师。孩子能健康成长,家庭、父母教育至关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在这新形势下,如何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已成为家长、老师共同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现本人结合近年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经验和体会,略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注意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消极现象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息渠道的扩大,各种思想观念在转变,社会风气在变化,这诸多方面影响着家庭教育,导致家庭教育管理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消极现象。
1、方法不当,管教无方
有的家长把"经济管理"手段引入家庭教育管理之中,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沾染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导致贪财、自私等不良品质的形成;有的家长忽视孩子思想、品德和人生观的教育,眼睛盯在"考分"上,一优遮百丑,逐步把孩子的思想引上歧途;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而忽视了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的特点,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多压制、少引导,多责备、少鼓励,甚至企图以打骂、惩罚来调节孩子的不良行为,致使孩子形成粗野、凶残的性格,形成逆反心理而故意作恶。更为常见的是,现代独生子女受到过分溺爱、娇惯,使之养成任性、懒惰的生活习性,在家里是"小皇帝",目空一切,在社会上是"小霸王",为所欲为。
2、放松管教,听之任之
有的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过分相信孩子的自觉性,平时不注意对孩子行为的引导、规范和约束,对孩子的不良品质熟视无睹。有的家长过分强调学校的教育、管理责任,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平时很少过问,一旦出了问题,便责怪老师,埋怨学校。有个别家长没有担负起家长的职责,对子女的教育缺乏信心和耐心,一旦孩子发生不轨行为,就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个别家长甚至还把孩子赶出家门,给子女造成严重的心灵创伤。还有的因父母离异或双亲对立,经常闹纠纷,孩子在这种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中生活,身心自然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3、环境"污染",深受其害
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也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农村,好多家长打麻将成风,孩子们回家后耳闻目睹,身临其境,久而久之也染上了这种恶习,有的孩子甚至在学校里都应用上了这方面的术语,有的孩子偷偷到游戏机房玩赌博游戏,无心学习。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长的不良行为而引发的。
二、突出家庭教育中的家长责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驿站,肩负着教育孩子的天职。在我国人民努力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进程中,"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已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这就更需要每个家庭的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培育更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1、家长对子女要付出真爱 爱护子女,这是普天下父母之心,关键是如何真正地去爱。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视子女如"宝贝",含在嘴里怕溶化,捧在手里怕摔坏,百依百从,忽视正规教育或不让孩子受艰苦磨练,把孩子禁锢在家庭"安乐窝"中。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道德情操低下,理想观念淡薄,独立生活能力差,就连洗衣、做饭……简单家务都不能干。从表面看,家长确实是对子女的爱,实质上是害了自己的子女。试问: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能吃苦耐劳,干出一番事业吗?
"真正的爱就是用全部精神培养他们有耐劳作的充沛的精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和能在新潮中闯荡不被淹没的力量。"这是鲁迅先生给普天下父母的忠言,务必铭记,值得深思。与其把子女禁锢在爱的"鸟笼"中,不如打开"鸟笼",让其经风雨历严寒,磨练出一副有力的翅膀,在人生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要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让他们早日成长,在日益强烈的竞争中成为一名开拓者、创造者,为社会多做贡献。
2、培养高尚的家庭道德情操
培养高尚的家庭道德情操,是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使自己的子女成才,没有文化知识不行,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更不行。因此,首先要求家庭生活遵循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做到家庭成员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讲究民主,不搞家庭专制,不搞一言堂。其次,要注重道德的完美和对事业的执着,目光远大,有较高的人生目标,遇到生活琐事、暂时困难,以致家庭成员之间纠纷或误会,应及时妥善解决。家庭成员要自觉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做到正直善良,勤奋向上,文明礼貌。
3、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需要营造一个良好而又充满活力的家庭氛围。在环境布置方面力求做到整洁、美观、大方。设法给孩子创设一个学习的小天地,购置一定数量的图书、视听设备;给孩子开辟小专栏或"艺术角",张贴其书画及摆设手工制品等;购买一些文体活动器材,让孩子及家庭成员经常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引导孩子收看电视,收听节目,按照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选择视听节目,让孩子获得美的享受;指导孩子读书、看报,选择合适的书报杂志,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阅读评论,逐步培养孩子阅读欣赏的能力。此外,书法、美术、摄影、音乐等都是培养孩子智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家长还可利用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努力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摆正家庭教育的社会地位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流,单一的学校教育已无力完成其全部工作。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者紧密联系起来,齐抓共管。
1、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家长素质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家庭教育的优劣成效。因此我们有责任使广大家长了解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从而支持学校,支持班级,保证学生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在这方面,我校做了一些尝试。如定期召开家长会,组建家长委员会,设立家庭联系卡,举办家长学校等。这样,能够更好地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地位及关系,使两者相互紧密结合,达到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共同目的。
2、社会教育配合家庭教育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作为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因此,要求社会的各方面都要肩负起培养、教育孩子的历史重任。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要融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正确处理好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只有社会的发展、进步,才有个人家庭的幸福。本世纪末,为了迎接澳门的回归,全社会都在行动,画廊里有介绍澳门的图片,报纸上有介绍澳门的系列文章,电视中有播放有关澳门的电视剧、专题片,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中,其爱国思想必然会产生。家长再适时进行引导教育,他们定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这比在教室里教育孩子爱祖国要有力得多了。因此,家庭教育要从我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特别是家长,身为父母,更要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做出努力,从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创设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总之,只有改善了家庭教育的环境,才能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科学化,才能面临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一、注意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消极现象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息渠道的扩大,各种思想观念在转变,社会风气在变化,这诸多方面影响着家庭教育,导致家庭教育管理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消极现象。
1、方法不当,管教无方
有的家长把"经济管理"手段引入家庭教育管理之中,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沾染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导致贪财、自私等不良品质的形成;有的家长忽视孩子思想、品德和人生观的教育,眼睛盯在"考分"上,一优遮百丑,逐步把孩子的思想引上歧途;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而忽视了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的特点,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多压制、少引导,多责备、少鼓励,甚至企图以打骂、惩罚来调节孩子的不良行为,致使孩子形成粗野、凶残的性格,形成逆反心理而故意作恶。更为常见的是,现代独生子女受到过分溺爱、娇惯,使之养成任性、懒惰的生活习性,在家里是"小皇帝",目空一切,在社会上是"小霸王",为所欲为。
2、放松管教,听之任之
有的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过分相信孩子的自觉性,平时不注意对孩子行为的引导、规范和约束,对孩子的不良品质熟视无睹。有的家长过分强调学校的教育、管理责任,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平时很少过问,一旦出了问题,便责怪老师,埋怨学校。有个别家长没有担负起家长的职责,对子女的教育缺乏信心和耐心,一旦孩子发生不轨行为,就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个别家长甚至还把孩子赶出家门,给子女造成严重的心灵创伤。还有的因父母离异或双亲对立,经常闹纠纷,孩子在这种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中生活,身心自然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3、环境"污染",深受其害
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也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农村,好多家长打麻将成风,孩子们回家后耳闻目睹,身临其境,久而久之也染上了这种恶习,有的孩子甚至在学校里都应用上了这方面的术语,有的孩子偷偷到游戏机房玩赌博游戏,无心学习。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长的不良行为而引发的。
二、突出家庭教育中的家长责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驿站,肩负着教育孩子的天职。在我国人民努力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进程中,"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已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这就更需要每个家庭的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培育更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1、家长对子女要付出真爱 爱护子女,这是普天下父母之心,关键是如何真正地去爱。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视子女如"宝贝",含在嘴里怕溶化,捧在手里怕摔坏,百依百从,忽视正规教育或不让孩子受艰苦磨练,把孩子禁锢在家庭"安乐窝"中。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道德情操低下,理想观念淡薄,独立生活能力差,就连洗衣、做饭……简单家务都不能干。从表面看,家长确实是对子女的爱,实质上是害了自己的子女。试问: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能吃苦耐劳,干出一番事业吗?
"真正的爱就是用全部精神培养他们有耐劳作的充沛的精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和能在新潮中闯荡不被淹没的力量。"这是鲁迅先生给普天下父母的忠言,务必铭记,值得深思。与其把子女禁锢在爱的"鸟笼"中,不如打开"鸟笼",让其经风雨历严寒,磨练出一副有力的翅膀,在人生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要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让他们早日成长,在日益强烈的竞争中成为一名开拓者、创造者,为社会多做贡献。
2、培养高尚的家庭道德情操
培养高尚的家庭道德情操,是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使自己的子女成才,没有文化知识不行,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更不行。因此,首先要求家庭生活遵循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做到家庭成员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讲究民主,不搞家庭专制,不搞一言堂。其次,要注重道德的完美和对事业的执着,目光远大,有较高的人生目标,遇到生活琐事、暂时困难,以致家庭成员之间纠纷或误会,应及时妥善解决。家庭成员要自觉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做到正直善良,勤奋向上,文明礼貌。
3、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需要营造一个良好而又充满活力的家庭氛围。在环境布置方面力求做到整洁、美观、大方。设法给孩子创设一个学习的小天地,购置一定数量的图书、视听设备;给孩子开辟小专栏或"艺术角",张贴其书画及摆设手工制品等;购买一些文体活动器材,让孩子及家庭成员经常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引导孩子收看电视,收听节目,按照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选择视听节目,让孩子获得美的享受;指导孩子读书、看报,选择合适的书报杂志,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阅读评论,逐步培养孩子阅读欣赏的能力。此外,书法、美术、摄影、音乐等都是培养孩子智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家长还可利用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努力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摆正家庭教育的社会地位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流,单一的学校教育已无力完成其全部工作。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者紧密联系起来,齐抓共管。
1、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家长素质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家庭教育的优劣成效。因此我们有责任使广大家长了解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从而支持学校,支持班级,保证学生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在这方面,我校做了一些尝试。如定期召开家长会,组建家长委员会,设立家庭联系卡,举办家长学校等。这样,能够更好地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地位及关系,使两者相互紧密结合,达到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共同目的。
2、社会教育配合家庭教育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作为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因此,要求社会的各方面都要肩负起培养、教育孩子的历史重任。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要融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正确处理好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只有社会的发展、进步,才有个人家庭的幸福。本世纪末,为了迎接澳门的回归,全社会都在行动,画廊里有介绍澳门的图片,报纸上有介绍澳门的系列文章,电视中有播放有关澳门的电视剧、专题片,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中,其爱国思想必然会产生。家长再适时进行引导教育,他们定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这比在教室里教育孩子爱祖国要有力得多了。因此,家庭教育要从我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特别是家长,身为父母,更要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做出努力,从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创设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总之,只有改善了家庭教育的环境,才能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科学化,才能面临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 上一篇:"溺爱"与"放任"是大害
- 下一篇:宽严有度,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