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启东市汇龙中学官网>> 校园频道>> 政教处主页>> 家长学校>>正文内容

探索并快乐着

  江苏教科所成尚荣所长曾经讲过:"我们的学生不缺乏语文、数学、外语,但是缺少自由的选择、广泛的爱好;我们的学生不缺乏读书、作业,却缺少生动的实践、丰富的体验;我们的学生不缺乏考试、检测,但缺少大胆的怀疑、无拘无束的想象,我们的学生不缺乏规范、准则,却缺少解放和创造;我们的学生不缺乏努力、刻苦,却缺少成功和快乐……"

  为了解决这种教育失衡,启东市汇龙中学师生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追求着,并试图通过研究性学习这块阵地,努力调节这种失衡。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吧--

  连续十多年,汇龙中学从未有过一个流生,学生的犯罪记录为零;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优秀率92%,合格率100%;99年、2000年、2001年连续三年高考上线率为100%,高中学生毕业率、升学率、合格率、优秀率稳居全市第一。

  目前,学校拥有县市级以上课题11个,其中主持省级课题1个,参与国家级课题2个,《年级组与教研组双轨管理调控研究》课题被专家组鉴定为"具有在较大规模学校推广的价值";五年中,教师们在南通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

  1997年以来,汇龙中学集体和个人获国家级奖励和荣誉62项,获省级奖励和荣誉120项,今?五一节"曹俊达校长在南通市劳模表彰大会上捧回了1997-2001年"南通市先进集体"的奖牌,这是汇龙中学第二次获得这一殊荣。

  在南通,乃至在江苏省,汇龙中学声名鹊起,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经验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多年来,他们逐渐走出了一条体现自身特色、反映社区特色、尊重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的研究学习之路。

体现自身特色,以"环境教育"为龙头,扎扎实实地建设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

  "有特色,才有市场"。汇中的环境教育开展较早,成果显著,是省首批绿色学校,近几年更把它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情、国策教育的重要结合部,作为适应新的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付诸教育教学实践,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园、热爱学校的情感和意识,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环保素质。

  2000年12月,全部由学生组成的汇龙中学绿色环保行动小组,借《启东日报》向全体市民倡议《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打开绿色环保通道》,也曾在全市校园组织过"拒绝贺卡"活动,贯彻垃圾分类,实施废旧电池回收,相应的环境实践已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的研究何不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不断深入?通过引导,学生的创造火花不断闪现:2000年上学期,仅高一学生完成论文就达400多篇。其中姚佳岑等的《白色污染,到底离我们有多远》、陆平等同学的《家用燃料的研究》、曹小娟等的《启东农村水污染的现状及控制》等6篇论文获了市教育局、环保局局组织的"科技小论文"比赛一等奖,另有15篇获二、三等奖,其中"绿色行动进万家"课题小组的《食物残留家药的危害和现状》在南通市学生科技论文赛中荣获一等奖。

  2000年学校师生参加南通市"环工杯"科研知识竞赛,几乎囊括所有奖项。教师们参加的省环保局与教委组织的"渗透环境教育"教案、论文评比,张建春、盛焕华等老师的《环保情景专项复习》等三篇文章获奖……师生之间认识和思维的相互撞击,进一步激发了创造的热情,学生们积极参加科技小制作,"环保灭蚊灯"、"密码式课桌屉"、"太阳能测光器"、"环保轻便油箱"等在青少年"亿利达"科技制作中获奖。

  扎扎实实的环境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学校先后被评为"南通市环境教育十佳学校"、"环境教育先进单位"、"绿化达标单位"、"江苏省卫生先进单位",并于2000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绿色学校"。

  反映社区特色,重视对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汇中教师强调了选题的社会性,加强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特别是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比如 "生命意识"、"能源意识"等,借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我们也让学生知道,社会生活本身就是最生动、丰富而又新鲜的教材。学生去兴隆沙自然保护区,引发了"真情关爱野生动物"课题研究;到吕四海洋站,发出了"保护蓝色海洋,留给后代生存空间"的感叹;到废水处理站,打捞"废水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学生还把研究投向了乡土资源,启东东临黄海,南靠长江、滩涂广阔,文蛤、紫菜、鳗鱼养殖就在学生的生活里,学生兴趣浓厚,当《一方水养出两地蛤--探究文蛤在吕四和圆陀角生长差异的原因》、《入世后启东紫菜业发展前景展望》等研究论文在《启东科技》一发表,就引起了个体养殖户和部分决策者的高度重视。教师们纷纷赞叹,他们评价--

  "同学们在论文完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认真、严谨及合作的精神,令我感动。而他们通过研究培养出来的能力更是超出了现有学力,难能可贵。"

  汇中还注重了校内外全方位开放性地利用教育资源。既"走出去",又"请进来"。学校先后邀请成尚荣、何永康、胡兴宏、傅宏、王瑞清、姜光斗、徐乃为等专家学者以及本市科委、环保局、地震局、海洋观测站等单位的有关科技人员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报告,给研究性学习除去围墙,使教育的外延向生活的外延伸张。

  尊重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爱好,去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并把这宗旨贯穿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始终。

  为了真正体现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让学生有充分的发挥余地,他们在学生研究专题的确定、研究过程的操作、研究方法的运用、结果的表达以及研究时间、地点、形式的安排等方面,都留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学校安排每周两课时,用作学生的阅读研究之用。同时学校的图书馆、微机房、实验楼、语言室、社会实践基地等教学设施也配合研究性学习全面开放,为学生的研究提供广阔的天地。

  从选题、设计、研究、实践直至结题,整个学习过程都让学生唱"主角",并力求提高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电脑、图书馆等工具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教师是整个过程的筹划,目的在于调动所有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体验,并在自由的空气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在一次生物标本的展示活动后,有一位高二学生发现并制作的一只罕见的半翅目昆虫标本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和热情,它的具体属名连老师也不清楚,于是师生一起跑图书馆、资料室,但都没有得到解决,就上网查询,虽然至今未果,但同学们对环保知识的渴求,对环保事业的热情始终未减;昆虫虽小,但引起的研究性学习热潮不小,有些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一方面人类喊保护生物,另一方面又将它们制作成标本,这是为什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这不是学生科技环保素质的一个折射吗?

  引导学生探究,把着力点放在让学生"想学"、 "会想" 、"会学",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出发,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利用研究性课程,开设了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初步解决"什么是研究""研究课题如何起步""如何写出有新意的开题报告"等问题,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选题范围。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在学期临近结束时,学校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鉴定、评价。各研究小组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班上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由班级推荐,面向全年级学生、全校学生举行成果展示,他们还"汇中之声"和校刊《汇中天地》上开设专栏进行成果展示。

  从汇龙中学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初步效果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确实起到了带动全局、激活局部的效果。从另一个层次,研究性学习还打破了老师的权威,无形中对老师是一个挑战,逼着老师也去学习、去研究,从而在更高意义上实现了师生的教学相长。研究性学习也激起了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学习。这难道不是学科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吗?十多年来,汇中的学科教学成绩显著,近三年,在南通市级以上各科竞赛中,共有500多名学生获奖,获奖面达19%,高考上线率连续五年达100%,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汇龙中学已跻身江苏重点中学的先进行列。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上下而求索,使研究性学习成为提升教学品位和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平台。

LOGO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家校联系 | 苏ICP备06001501号-1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启东市汇龙中学 设计制作:阿文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