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在德育中的应用
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现实需求集中在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上。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现代化主体意识、政治意识健康的心态,经得起成功的考验和失败的挑战,不断进取,求实创新的一代新人,我校从1985年来,将“成功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德育工作领域。
成功教育,究其实质是激励教育的一种变式,是力图通过成功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去追求成功,激发学生去逐步完善自我的内部动力机制,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状态的一种教育。
我们认为,在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成功教育法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重要手段,是转变后进生的一种基本途径。
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结合城镇中学生的思想实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有关原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成功教育”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形成奋发向上、逐步向高层次追求的氛围。
1、发挥榜样作用,引发学生追求成功的动力。帮助学生确立成功观念的新视角。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十分注重榜样的激励作用,在全校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的活动,并把每年4月5日~5月4日定为缅怀中华先烈、学习英雄事迹的日子,把每年“七·一” 、“十·一”作为爱党爱国的宣传日,激励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把每年“九月一日”新生入学定为校史、传统回顾日,激励学生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爱校、护校的模范······在活动中,发动学生编写群英谱,出刊《汇中之歌》,向《汇中之声》广播站投稿,使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人人受到先进人物的榜样激励。中学生中的优秀事迹典型事例,学校通过黑板报、广播等宣传阵地大力宣扬,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方向,逐渐培养起奋发向上的意志,并引发某些后进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和愿望。
2、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闪光点,增强获得成功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一个年轻人由于在某一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显示了自己,从而体验到自豪感的地方,我们才能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看到可以称之为思想的力量的东西。”有一名男生,平时道德观念差,无事生非,我们适时安排他参与学生自行车存放的管理,当他看到自己管理的自行车整齐划一,秩序井然,受到一致好评时,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到自己所作的事,也能为大家所承认,他追求进步的自信心也增强了。从小事开始,我们又逐步引导他为班级、学校多作有益的事,使之一次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彻底改变原有的形象。
我们利用广播报道了高一(2)班学生郁晓风的父亲、兄长同患绝症已故、母亲又患绝症的消息后,全校同学纷纷伸出友谊之手,捐款、献物。有些同学平时很少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听到郁晓风同学的不幸遭遇,看到同学捐款、献物的情景后,深受感动, 有的拿出了自己最心爱的文具用品、服装、运动鞋,有的拿出了平时积攒的全部零花钱。为此,我们要求班主任抓住时机,及时表彰,同时举行献爱心的主题班会,及时地表扬那些奉献爱心的“后进生”,引导他们体会给人一点爱、从而获得别人尊敬的快乐,增强他们获得成功的自信。
3、发挥个性特长,指引到达成功的方向。在德育工作中,最棘手的是“双差生”的教育问题,但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双差生”并不是不可救药的,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他们只是由于道德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在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上发生失误。如果引导得法,他们同样可以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学生黄东平时纪律松散,言语粗鲁,学习成绩较差,但他是个文艺爱好者,我们就积极发展他的个性特长。在“五·一”文艺联欢会上他一展歌喉,获得师生的阵阵掌声,他感到无比喜悦,借此,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对他的道德教育,用通俗的语言引导他认识到在成功的道路上还需花费多少艰苦的努力,如果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加上刻苦的努力,那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在老师的一次次帮助下,他不但在市级歌咏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而且在学业成绩上也有长足的进步,道德面貌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高考中被艺术院校录取。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愈来愈大。我们在实施成功教育法的过程中发现,成功教育的实施,没有家庭、社会的配合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我们采取了家长学校、家长研讨会、学校家庭信息联系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成功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尽可能使每个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配合学校实施成功教育法。我们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学校的各类表彰会,让学生家长同自己的孩子同享成功的喜悦,我们要求家长在发现自己孩子的某一微小的闪光点时,都必须加以肯定和表扬。例如出了名的顽皮大王王平辉,家长觉得这孩子没治了,我们利用他普通话讲得好的特长,让他表现自己,并邀请其家长出席观看学校组织的朗诵比赛,当听到王平辉朗诵他自己创作的《我内疚》的诗作并获得一等奖时,他的家长禁不住热泪纵横,紧紧抓住校长的手说:“您让我看到了孩子成功的希望。”91届毕业生王春雷同学,高一入学成绩总分最低,与同期进校的最高分相差180多分,可是经过三年成功教育的不断激励、逐步引导,明确学习目的,坚持不懈地追求成功,终于以高考580分的高分被东南大学录取。王春雷同学的父亲在家长学校的讨论会上激动地说:“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这要感谢我们的老师······”
成功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我们经常向当地党政、街道居委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通报学生在校表现,了解学生在社会上的情况,我们利用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成功教育法,请驻启雷达部队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和纪律观念教育,请新入伍的战士介绍自己通过不断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战士们的指导下进行观测模拟实验。许多原来法纪观念淡薄,“江湖义气”十足的学生,通过基地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改变了行为习惯。
几年来,我们坚持在德育工作中运用“成功教育法”,取得了显著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了学生自立、自理、自尊、自强的良好氛围,激励了学生奋发向上,团结协作,顽强拚捕的心理素质。
我们学校也被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的称号,政教处和班主任中先后有20多人次被评为省、市级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我们认为,成功教育的所取得的效应是极其深远的,我们正是要通过“成功教育”在一个个学生、尤其是被称为“差生”的学生身上,看到逐渐强大起来的思想力量。
本文为南通市级课题《“成功教育”在德育中的应用》研究成果
发表于《江苏教育》1993年7·8合刊
成功教育,究其实质是激励教育的一种变式,是力图通过成功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去追求成功,激发学生去逐步完善自我的内部动力机制,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状态的一种教育。
我们认为,在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成功教育法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重要手段,是转变后进生的一种基本途径。
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结合城镇中学生的思想实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有关原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成功教育”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形成奋发向上、逐步向高层次追求的氛围。
1、发挥榜样作用,引发学生追求成功的动力。帮助学生确立成功观念的新视角。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十分注重榜样的激励作用,在全校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的活动,并把每年4月5日~5月4日定为缅怀中华先烈、学习英雄事迹的日子,把每年“七·一” 、“十·一”作为爱党爱国的宣传日,激励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把每年“九月一日”新生入学定为校史、传统回顾日,激励学生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爱校、护校的模范······在活动中,发动学生编写群英谱,出刊《汇中之歌》,向《汇中之声》广播站投稿,使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人人受到先进人物的榜样激励。中学生中的优秀事迹典型事例,学校通过黑板报、广播等宣传阵地大力宣扬,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方向,逐渐培养起奋发向上的意志,并引发某些后进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和愿望。
2、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闪光点,增强获得成功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一个年轻人由于在某一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显示了自己,从而体验到自豪感的地方,我们才能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看到可以称之为思想的力量的东西。”有一名男生,平时道德观念差,无事生非,我们适时安排他参与学生自行车存放的管理,当他看到自己管理的自行车整齐划一,秩序井然,受到一致好评时,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到自己所作的事,也能为大家所承认,他追求进步的自信心也增强了。从小事开始,我们又逐步引导他为班级、学校多作有益的事,使之一次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彻底改变原有的形象。
我们利用广播报道了高一(2)班学生郁晓风的父亲、兄长同患绝症已故、母亲又患绝症的消息后,全校同学纷纷伸出友谊之手,捐款、献物。有些同学平时很少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听到郁晓风同学的不幸遭遇,看到同学捐款、献物的情景后,深受感动, 有的拿出了自己最心爱的文具用品、服装、运动鞋,有的拿出了平时积攒的全部零花钱。为此,我们要求班主任抓住时机,及时表彰,同时举行献爱心的主题班会,及时地表扬那些奉献爱心的“后进生”,引导他们体会给人一点爱、从而获得别人尊敬的快乐,增强他们获得成功的自信。
3、发挥个性特长,指引到达成功的方向。在德育工作中,最棘手的是“双差生”的教育问题,但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双差生”并不是不可救药的,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他们只是由于道德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在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上发生失误。如果引导得法,他们同样可以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学生黄东平时纪律松散,言语粗鲁,学习成绩较差,但他是个文艺爱好者,我们就积极发展他的个性特长。在“五·一”文艺联欢会上他一展歌喉,获得师生的阵阵掌声,他感到无比喜悦,借此,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对他的道德教育,用通俗的语言引导他认识到在成功的道路上还需花费多少艰苦的努力,如果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加上刻苦的努力,那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在老师的一次次帮助下,他不但在市级歌咏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而且在学业成绩上也有长足的进步,道德面貌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高考中被艺术院校录取。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愈来愈大。我们在实施成功教育法的过程中发现,成功教育的实施,没有家庭、社会的配合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我们采取了家长学校、家长研讨会、学校家庭信息联系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成功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尽可能使每个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配合学校实施成功教育法。我们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学校的各类表彰会,让学生家长同自己的孩子同享成功的喜悦,我们要求家长在发现自己孩子的某一微小的闪光点时,都必须加以肯定和表扬。例如出了名的顽皮大王王平辉,家长觉得这孩子没治了,我们利用他普通话讲得好的特长,让他表现自己,并邀请其家长出席观看学校组织的朗诵比赛,当听到王平辉朗诵他自己创作的《我内疚》的诗作并获得一等奖时,他的家长禁不住热泪纵横,紧紧抓住校长的手说:“您让我看到了孩子成功的希望。”91届毕业生王春雷同学,高一入学成绩总分最低,与同期进校的最高分相差180多分,可是经过三年成功教育的不断激励、逐步引导,明确学习目的,坚持不懈地追求成功,终于以高考580分的高分被东南大学录取。王春雷同学的父亲在家长学校的讨论会上激动地说:“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这要感谢我们的老师······”
成功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我们经常向当地党政、街道居委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通报学生在校表现,了解学生在社会上的情况,我们利用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成功教育法,请驻启雷达部队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和纪律观念教育,请新入伍的战士介绍自己通过不断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战士们的指导下进行观测模拟实验。许多原来法纪观念淡薄,“江湖义气”十足的学生,通过基地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改变了行为习惯。
几年来,我们坚持在德育工作中运用“成功教育法”,取得了显著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了学生自立、自理、自尊、自强的良好氛围,激励了学生奋发向上,团结协作,顽强拚捕的心理素质。
我们学校也被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的称号,政教处和班主任中先后有20多人次被评为省、市级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我们认为,成功教育的所取得的效应是极其深远的,我们正是要通过“成功教育”在一个个学生、尤其是被称为“差生”的学生身上,看到逐渐强大起来的思想力量。
本文为南通市级课题《“成功教育”在德育中的应用》研究成果
发表于《江苏教育》1993年7·8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