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启东市汇龙中学官网>> 校园频道>> 特色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正文内容

经济类思想政治课应凸显经济伦理道德教育

经济类思想政治课应凸显经济伦理道德教育(陈凯).doc

经济类思想政治课应凸显经济伦理道德教育(陈凯)  

——以《经济生活》环保教育为例

启东市汇龙中学政治组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现代经济知识、提升经济能力,更要培养经济伦理道德;理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关系;更新学生的经济伦理道德观念;消除学生生活中的经济伦理道德疑虑。  

【关键词】经济人  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伦理道德  环境保护  

经济类思想政治课主要包括《经济生活》模块、《经济学常识》选修课程及相关的拓展应用性的地方与校本课程,它们都是思想政治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段:“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1]由此可见,经济类思想政治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而且也背负着提升学生经济伦理道德的重任,从而达到促进社会进步和人自身发展的双重目的。  
 
经济道德教育是一个既古老而崭新的课题。说其古老,可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经济伦理思想;说其崭新,因为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问题层出不穷,经济道德伦理面临新的困惑,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的伦理道德越来越密不可分。提升学生的经济伦理道德素质不仅成为经济类思想政治课的最高端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理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关系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包括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常常认为经济活动追求的是效益或盈利,与伦理道德不相干,而且常常彼此冲突,讲道德的人往往会在经济竞争中失败,不讲道德的人却往往能在激烈的商战中大展宏图。甚至有些人一想起“经济”,就会联想到“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等字眼。就连“一些理论家也认为,经济管理与伦理道德属于不同的学科,不同学科的专家应当安心于自己的领域。经济学家的本职是研究经济学,而不应“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地谈论道德”。[2]经济真的与伦理道德格格不入吗?非也。为此我们必须首先理顺“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人”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但其思想渊源应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奠基者亚当·斯密(《经济学常识》所介绍的一位经济学家)。近百年来,一直有人把“经济人”理解成是一种完全受物质利益驱使的人,这纯粹是对“经济人”的一种误读。“虽然斯密承认人的自利是个经验事实,但这只是一个强烈的行为动机,而非人性本身。相反他指出,人除了利已之外,还有同情的本性,有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原始感情”。[3]可见,“经济人”并不是与“道德人”完全对立的两种人,而只是对人在市场的经济维度上的理性抽象,共存于同一人性之中。退一步来讲,即使有人把“经济人”等同于完全受物质利益驱使的人,那么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也应是有德性的“经济人”。  
 
因此,在经济类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不应把教学目标囿于培养学生应有的现代经济知识与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更应凸显其经济伦理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彰显教育的本己使命。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必须讲清,“在市场中的经济维度,其经济行为主要是以交易形式进行的自利行为。在交易活动中,‘自利’是每个人的根本目的。无论任何人,即使是心怀高尚的无私者,他的交易活动也不可能不以‘自利’为其经济活动原则。至于说他追求财富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抚养和教育子弟,还是为了从事某项公共福利事业,应另当别论。”[4]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经济与道德上的两重性,“市场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尽管有调节私利与公益关系的伦理功能,但在社会转型期间,它还存在着伦理缺陷,市场经济中有些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正是伦理缺陷的表现之一。因此我们要加强经济伦理道德教育,正确处理“自利”与“利他”的关系。  
 
.二、更新学生的经济伦理道德观念  
 
《经济生活》是按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来编写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每个环节,都应强调经济伦理道德教育。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开拓的实践活动,由于资源、环境、人口等因素的变化,人们的经济价值观念也应不断更新。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应突破陈旧、僵化的经济价值观,促使学生的经济伦理道德与时俱进。现例举《经济生活》模块中几个经济伦理道德聚焦点。  
 
聚焦点之一:自然资源有价值吗?  
 
“价值”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经济生活》模块中仍沿用传统的价值概念,即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如果简单地按这一概念组织教学,学生往往认为资源与环境是无价值的,因为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这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肆意地破坏自然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自然资源真的没有价值吗?非也。自然资源虽非人们直接加工制造,但人们为了保护它,防治环境污染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这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直接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环境的美化,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相反,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对人类有益,诸如过量砍伐树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只会产生有害的价值。  
 
聚焦点之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一回事吗?  
 
在传统经济观念中,经济增长,特别是GNP的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人们为了GNP的增长可以不顾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及人自身的发展,严重混淆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和手段。“我们把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并认为社会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观点称为片面的社会发展观。有人把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和行为称为增长癖,也称为经济主义。”[5]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突出生态、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人民是我们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中心。”[6]GDP只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而非唯一指标,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倡导绿色GDP理念。  
 
聚焦点之三:消费能拉动经济发展,是不是消费越多,贡献越大?  
 
“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念是:‘消费更多的物资是好事’的美学意识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的伦理观念的总和。”[7]在这种最大生产,最大消费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被灌输高消费、超前消费、消费即美德等思想。青少年正处于感性消费阶段,追求时尚、攀比消费屡见不鲜。结合我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独生子女家庭多”等具体的国情,消费主义观念有所抬头。有部分学生会认为,“谁消费得起,就允许其消费,不能干涉其消费自由”。针对这些思想行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白,人类的消费应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倡导绿色消费;人类的消费应注重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引导公平消费;人类的消费也应是一种健康文明的消费,在满足物质需要之外,还应关心人类精神发展。毫无节制的消费不仅是对劳动与财富的不尊重,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消除学生生活中的经济伦理道德疑虑  
 
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当下生活,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存在较多的伦理道德冲突,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学生思想波动,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或逆反心理,大大降低了教育信度。“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道德认识能力,主要是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而不是直接讲授道德概念,灌输现行规则。”[8]因此,教师应摒弃单向灌注式教学,勇于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这些冲突进行探究,及时消除经济伦理道德疑虑。在此例举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  
 
1、讨论辩论式  
 
“在市场经济自利动机的前提下,一个行为者如果必须为其决策承担后果——无论利弊,那么,他/它就会负责任的去从事某一活动,从而使其行为具有正道德价值;如果一个行为者无须为其决策承担后果,那么,他/它就会做事不负责任,这是一种败德行为——一种对他人和社会有害的行为,即缺德。”[9]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人们对某些经济活动在价值判断上会发生偏差,甚至质变,作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经济伦理道德视角,来评价这些经济现象的正负道德价值。“真理越辨越明”,运用讨论或辩论法,有利于从深度与广度上挖掘经济行为的德性价值。为此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可设计一些讨论辩论主题,如: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时,有些学生会流露出这样的想法:科学发展观既要注重发展,又要顾及环境,确是一条两全其美的道路,但或许带有更多的理想色彩。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历看,基本上都是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我们这样的一个发展中大国能走出科学的发展之路吗?鉴于学生们的这些疑问,笔者围绕“发展与环境”主题设计了一场辩论赛:正方:环境优先,兼顾发展;反方:发展优先,兼顾环境。  
 
在整个辩论过程中,正方有如下理由:  
 
(1)环保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环保的发展并不是真正的发展;  
 
(2)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首要因素,因此环保是首要任务,环保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既然环保是前提,就意味着优先;  
 
(3)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因为没有优先考虑环保,因此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一种忽视环保的盲目发展,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  
 
(4)环保优先并不排斥发展,所谓的优先可以理解为一种先行或前提,江苏省委“十一五”规划中就要求实行“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  
 
反方有如下理由:  
 
(1)发展是党和政府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所以我们首先要注重发展;  
 
(2)发展与环保并不矛盾,发展并不意味着环境的破坏,我们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持续的发展观,我们追求绿色GDP;  
 
(3)环保固然重要,但为了环保不注重发展,人类社会就不会进步,这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4)西方发达国家和有些发展中国家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果得不偿失,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吸取它们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5)环境是重要的,但没有发展的保守型环保最终是不利于人类的根本利益的,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6)发展与环保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真正的发展包含环保。实践证明,人类可以走出一条“发展优先,兼顾环境”之路。  
 
结论:辩论赛是探求真理的一种平台与载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及组织、表达能力。通过这场辩论赛,学生们终于认识到了环保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环保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环保最终也是为发展服务的,党和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有理论支撑的。为了引导学生对科学发展观有实践体验,有意让学生了解一些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如江苏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快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发展先进技术型、节约能源型、环境保护型、生态建设型产业,综合运用政策措施和市场手段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10]  
 
2、合作探究式  
 
“人没有困惑过,就没有思考过”。中学生的经济生活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面对生活中的经济道德困惑,教师善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自我发现,自我钻研,自我解决,从实际体验中提升经济伦理道德素质。如研究性学习活动:  
 
(1)课题提出:在学习树立绿色消费观时,正值中秋佳节,也是一年一度月饼大战之际,但今年的月饼战似乎比往年平息许多,月饼的价格也普遍下降了许多。有很多学生对这一变化发生了疑惑,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研究性课题:“月饼降价之研究”,供学生合作探究;   
 
(2)探究过程:同学们通过市场调查、现场采访、问卷调查、网上查找及各小组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   
 
(3)研究成果:同学们经过认真的探究,终于发现:月饼降价的主要原因是豪华精美的外包装少了,实惠体面型的多了。由于包装上的不同,散装与精装的价格一般相差60%-100%;大多数消费者认为,商品的内在质量比外包装更重要,送礼时是要讲究包装的精美别致,但更应注重质量;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理智了,摒弃对豪华包装的盲目追求,节约了大量塑膜、纸盒等包装材料,这些往年要么被回收,更多的作为垃圾扔掉,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客观上也有利于环保。学生们从月饼的包装问题入手,扩大到对其它礼品的调查,发现过份包装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因此倡导绿色消费任重而道远;  
 
(4)感悟升华:同学们通过对“月饼降价之研究”课题的探究,真正认识到“环保”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环保”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环保”意识是现代文明人的必备素质,中学生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打造“绿色江苏”而努力。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樊纲  《“不道德”的经济学》《读书》  1998. 6
 
[3]刘进  《“经济人”辨析》  《华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2
 
[4]张德湘《“经济人”的道德之维》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2.6
 
[5]李太平  《全球问题与德育》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第1版  第40页
 
[6]赵中建 《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7](日)土界屋太一  《知识价值革命》  金泰相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6年  第132页
 
[8]李太平 《全球问题与德育》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第1版  第92页
 
[9] 许月奎 曹秀平   《“性感广告”成因及其评析》  《经济师》   2004.7
 
[10]《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日报》2005.11.21
 

LOGO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家校联系 | 苏ICP备06001501号-1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启东市汇龙中学 设计制作:阿文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