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启东市汇龙中学官网>> 校园频道>> 特色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正文内容

中德课堂生态之比较

中德课堂生态之比较

——与德国得累斯顿大学妮可博士的交谈

汇龙中学    张建春

德国得累斯顿大学妮可博士于20101025——28日来我校进行“中国绿色学校”项目的调研,期间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德国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两国在课堂结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存在异同,本着“精华为用、扬长补短、中西兼容、融通共进”的原则,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以探讨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

一、课堂教学理念存在差异

从客体层面来讲,课堂教学到底以什么为中心?是以“问题”为中心,还是以“动机”为核心。我们认为基于书本或课标的“问题”是教学展开的中心,而妮可博士认为后者是他们的理念,激发动机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但是难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面对同一个课题(或问题)产生的动机是不一样的:有的感兴趣则主动,有的不感兴趣则被动,难以周全。这是我们讨论时面临的困境。怎么办?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同

在“动机”理念的指导下,吸引注意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开始用实物、图片、吸引人的话题等引起注意,是一种重要策略。在第二阶段分组探讨同一主题的不同方面,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多样化:有的用图像,有的用数据,有的用文字报告等,展示多样式的操作结果,旨在引起不同兴趣、不同动机、不同思维方式的人的注意和动机。多样化、个性化是引起“动机”的又一策略。

基于“问题”的教学侧重于将问题层层剖开、一小步一小步地推进,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弄懂、会做,还编排了一系列习题,有时也有分组讨论的情况,但是问题很小,讨论的时间也不长,是否达成深度学习,从学生的身体语言看来,学生的注意不在课题上,而可能更多地被吸引到如何完成习题和如何记住所讲的知识上。学生习惯于集体回答问题,而不是个别回答,这样不容易发现问题,也听不清楚到底回答些什么?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有所差别

妮可博士认为他们对课堂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老师伯活动、学生的活动、运用什么媒体、运用什么教学方法,当然“topic”(即课题)也是重要的,但不是主要的,与师生如何活动、运用何种媒体、何种教学方法是有关系的。

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文本或知识如何传达给学生。于是课堂评价主要侧重于对教材的处理:如重难点的准确把握、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检测结果的达成率等。

德国课堂也有三部曲:导入、课堂讨论、检测,但是检测主要是为了了解教师教得如何、学生还有什么问题,以确定下节课的起点。检测结果以等级记录,而不是以分数。以精确著称的德国人为什么以如此模糊的方法来记录课堂教学的检测结果?令人颇费思筹:是不是人文的东西难以定量、难以精确,还是模糊的好,留给人更多弥补的空间;这样想来我们依稀看到“模糊”背后的人性光辉和人文关怀。

德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对我们有很大启迪,引发我们结合绿色理念建构新的课堂生态。

首先是问题与动机的结合。与单纯给出答案的教学相比,提问能引起深入思考,能令大脑积极地加工选择答案。有质量的提问能够引发更深刻的脑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因而使问题与动机实现融通。

第二合作学习与深度探究结合。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结构,但是研究发现对于个体而言,如果组织得好,则会促进学习和增强动机,如果没有个体的责任担当,就会提供“没有负担”的机会。因此如何将合作学习中的个体责任担当调动起来,是进行有效学习和深度探究的关键。笔者在实验中发现,在一个单元练习中将不同的题目分解给不同的小组,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审查题目条件,将条件转化成图像或者推导延伸得到次生条件或结论,结合题目要求,建构解题模型;每一个组将推出一位代表发表该组的探究“结果”,代表该组的水平,因此学生热情很高,都在为结果的完美“献计献策”。这比结答案的教学要和谐、有效,学生的成功感更强。

第三多元化策略。教师要有多样化的活动、媒体和方法引起学生注意,增强动机,学生也可以用多样化的活动或表达方式来显示学生思维的结果,以及学习结果的多元化评价:及时的表扬、鼓励激发即时的探究热情,阶段性的评分、评等促使学生总结反思、持续坚持和改善现状。多元化策略包含着尊重差异、尊重生命、以生为本的重要内涵。

 




LOGO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家校联系 | 苏ICP备06001501号-1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启东市汇龙中学 设计制作:阿文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