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启东市汇龙中学官网>> 校园频道>> 特色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正文内容

环境教育系列讲座

讲座时间:1998年10月听讲对象:高一、高二学生活动地点:第二会议室讲座内容:厄尔尼诺已成为当今妇孺皆知的“气象怪物”,不少人对它颇有神秘之感。而厄尔尼诺一词的原意也确实给人以神秘的想象,它是西班牙语“上帝之子”或“圣婴”之意。但现在的气象上的含意已完全没有这些意思了。它表示一系列的海-气反常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⑴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冷水区的消失,⑵太平洋赤道地区东南信风的消失,⑶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热水向东部扩散,⑷由上述三种现象引起的一系列气候反常。从厄尔尼诺出现伴随的三种现象可知,在非厄尔尼诺时期应出现与上述三种现象相反的现象,即⑴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片冷水区,⑵太平洋赤道地区吹着东南风,⑶西太平洋赤道地区堆积着大范围的热水,如能搞清这三种现象的原因,对厄尔尼诺的起因也就不难了解了。厄尔尼诺出现伴随着的海-气异常,只是在近30年来才逐渐清楚的,最早的厄尔尼诺仅仅是与东太平洋冷水区的消失相联系。在一般年份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大片冷水区,这些冷水是从海洋深处翻出来的,为什么这里能上翻冷水,我们下面讨论。这些上翻的冷水带有大量的营养物,引来大量的鱼虾来这里觅食和产卵,无疑,这对当地渔民而言是丰年。冷水区一旦消失,鱼虾不来了,即使来了因水温偏高,造成鱼虾的大量死亡,这对当地的渔民来讲,无疑是灾年。冷水区的消失都开始于圣诞节前后,当地人认为,这是上帝让他的儿子给人间制造的不幸,所以把这一现象称作“上帝之子”或简称“圣婴”。现在的人谁也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与上帝有什么联系,仅仅反映气象中的一些现象,或者认为是气象学中的一个具有特定含意新名词。现在人们关注的已远不是厄尔尼诺出现导致的某些现象,而是它对气候、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更多的人在研究厄尔尼诺的起因问题。一、厄尔尼诺的起因及形成过程我们先把厄尔尼诺形成的主要原因告诉大家,然后再逐一地加以解释,⑴全球气温上升,⑵春季西风带的加强,⑶沃克环流回归点的东移,⑷安第斯山对回归的沃克环流的阻挡。以上四个原因,前两个属于全球性的,后两个属于区域性的。而造成厄尔尼诺的关键是沃克环流的变化。沃克环流是1969年由英国人沃克最初发现的。沃克环流属海-气能量交换的环流,它发源于西太平洋赤道地区,陆地部分主要属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这是一股上升的热气流,从这里升程到达6-7千米高度后向东偏南方向运动,到达东太平洋南回归线附近下降。它在这里下降的原因有⑴受安第斯山的阻挡,这里安第斯山高6000米上下,对沃克环流的东进,无疑是一巨大的阻力,⑵受南美大陆上升气流的阻止,这里属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较强的上升气流。沃克环流在下降的过程受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使气流向西偏移,气流的中心位置降落在东太平洋的复活节岛附近。因气流在下降的过程带有很大的冲击力,把东太平洋赤道以南大片表面洋水吹向西去,同时又把这里深部的冷水上翻,于是在这里出现一片冷水区。沃克环流下降后要回到它的发源地,这就在太平洋赤道地区形成一股东南风,人们称之为“东南信风”。这股东南信风又把太平洋赤道上的表面洋水吹向西去,而西太平洋赤道地区是由成千上万个岛屿和半岛组成的弧形构造,西部基本上是封闭的,从东部吹来的洋水在这里堆积,在一般年份这里的海平面比东太平洋冷水区高60厘米左右。堆积的水可达1万亿立方米。又因这里的水不能流动,有较强的蓄热作用,所以这里成为太平洋最热的水域,在一般年份这里比中太平洋高2℃左右,比东太平洋冷水区高6℃左右。这就是非厄尔尼诺时期太平洋上出现的三种现象的原因。⑴东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冷水区,⑵太平洋赤道上的东南信风,⑶西太平洋赤道地区堆积的热水。

上述三种现象的消失就是厄尔尼诺的出现,我们看看厄尔尼诺是怎样形成的。现在大家都公认的现象是,厄尔尼诺年一定是气温偏高年,这是为什么?气温上升,大气必然向外膨胀,这是热力学基本法则,大气向外膨胀,所有的大气环流的高度也将上升。大气平均温度升高0.1℃可使大气平均向外膨胀20-30米,对于赤道附近的大气向外膨胀值要比平均值高数倍。沃克环流的高度升高后将超过安第斯山,已具备跨越安第斯山继续东进的条件,但在南美大陆上升气流的阻止下,又难以东进。全球大气每年冬春季西风带强盛,在强盛的西风带的推动下,使得已具备跨越安第斯山的沃克环流得以东进。但已是强弩之末,很快地在南美大陆上空下降,下降后再返回它的发源地时,立即受到安第斯山的阻挡,这时的沃克环流全部降落在南美大陆。因沃克环流带有大量的水汽,使得这里经常出现暴雨成灾狂风大作的反常天气。这是“上帝之子”下凡后给人间带来的第一个灾害。与此同时,在安第斯山西侧的东太平洋海域的冷水区消失,太平洋赤道地区的东南信风也消失,堆积在西太平洋赤道的热水向东部回流,这就是厄尔尼诺的出现,上面已经讲过,这种现象一定开始于春季。经过四个月左右,这股热水流到东太平洋,于是整个太平洋赤道地区都热了起来,厄尔尼诺达到高峰期,这时的季节必然是夏季。此时,东西太平洋的海平面也趋于一致。

当厄尔尼诺达到高峰时,堆积在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多余的热水也所剩无几,沃克环流的源动力也大为减弱,进入南美大陆上空的沃克环流开始西退,厄尔尼诺开始减弱。如果沃克环流退回的路程与原东进的路程相等,于是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又恢复了原来同一海域的冷水区,但是由于沃克环流源头的热量比原来减少很多,所以沃克环流退回的路程往往是比原东进的路程还远,这样,冷水区将向西扩大,这就是拉尼娜现象。一次厄尔尼诺消失后必然出现拉尼娜,可以说,拉尼娜是厄尔尼诺的“副产物”。

1997年的厄尔尼诺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持续的时间长,受害的区域广,危害的程度大,其原因除全球性气温持续偏高外,地方性因素起的作用也不能忽视。东南亚地区自80年代以后,工业高速发展,海、陆、空也遭受全面的空前的污染,使该地区的温室效应不断地增强,这也为沃克环流提供了更多的动力,使它长时间东进不归,持续一年之久,从1997年春直到1998年夏。1998年7、8月份出现拉尼娜,也是意料之中的,因为持续一年之久的厄尔尼诺使得沃克环流的源头失去太多热量。1998年尽管是一个高温年,但仍然出现了拉尼娜。可见拉尼娜的出现与全球性气候气温关系不大,更多的取决于沃克环流源头的热能的提供情况,如果在印度尼西亚发生较强的火山活动,一定会出现拉尼娜。拉尼娜的出现原因,给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如果能人为地降低西太平洋的温度,也有可能避免厄尔尼诺的出现。

二、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及厄尔尼诺预防的可能

上面谈到的厄尔尼诺出现的三个主要现象:东太平洋冷水区消失,太平洋赤道地区东南信风消失和西太平洋堆积的热水向东回流。这三种现象的现象都是使占全球面积1/3的太平洋热了起来,本来厄尔尼诺的首要条件就是全球气温的上升,这样一来,全球更热了。所以厄尔尼诺年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热浪袭人。厄尔尼诺年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也是气温上升引出的一系列结果。受害最重的地区就是太平洋和环太平洋地区,由于太平洋东南信风的消失和西太平洋热水东流,使得太平洋赤道地区变得不仅风平浪静,而且炎热,干旱,雨林枯萎,1997年的印尼森林大火,与此有密切关系。由于太平洋的高温,使得太平洋和环太平洋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向高纬推进,原来副热带高压在纬度30°附近,厄尔尼诺年可向北推进到35°-40°的地区,像我国的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正位于这样的纬度上,所以在厄尔尼诺年这里降水减少闷热天气明显增多,尤其是在夏季,而春季降水会有所增加,因为春季我国华北地区冷空气南下频繁,与副热带高压交汇的机会增加,所以降水较多。

此外,受厄尔尼诺之害的另一个地区是南美大陆的中纬和低纬地区,因沃克环流在安第斯山东侧的南美大陆下降,给这里带来了大量的狂风暴雨。因沃克环流带有大量的水汽,这是形成暴雨的有利条件,又因沃克环流的下降,形成强烈的地区性温度梯度,这是形成狂风的有利条件。

厄尔尼诺消失后拉尼娜的出现对气候的影响是否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强烈,值得探讨。例如,有人把我国去年夏秋季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流域出现的洪水归于拉尼娜的影响,这未免夸大了拉尼娜的作用。拉尼娜的主要表现是东太平洋冷水区扩大,在浩瀚的太平洋边缘增加一点冷水,影响到万里以外的我国嫩江地区,这是难以令人置信的。拉尼娜对气候如果说有影响,应主要表现在“冷”的方面,而1998年的气候主要表现在“热”的方面。像我国黑龙江省降水增多,都出现于“热年”。1998年的气候与1997年的气候差不多,均属“热年”。按统计资料表明,在同样的季节,温度偏低的年份,我国华北降水增多,但在1998年夏秋之交,正当拉尼娜出现时,我国华北地区气温明显偏高、降水明显减少,这显然不像是受拉尼娜影响的表现。1997年的厄尔尼诺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首先是持续的时间长,从1997年春到1998年夏,在夏秋之交才出现拉尼娜。这对太平洋西岸的气候产生不了多大影响,1998年的气候异常,主要是厄尔尼诺起的作用。

现在厄尔尼诺出现的频次是3-5年一次,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降,厄尔尼诺出现的频次也在变化。可以确切地说,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在未来40年内,厄尔尼诺出现的频次将越来越快,全球生态,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区的生态受厄尔尼诺之苦,将苦不堪言。那么人类有没有可能让厄尔尼诺不出现呢?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有这个可能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厄尔尼诺的出现主要是一个大气环流在做怪的结果,大气环流是一个极为脆弱的天气系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这也是各地气候变化万千的重要原因之一。拉尼娜的出现,给我们一个极有益的启示,如果能用人工方法把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水温降下来,就可以使东进的沃克环流退回来,这就可以避免厄尔尼诺的出现。西太平洋赤道地区面积约一千万平方公里,这里水面温度约30℃,比中太平洋高2℃左右,如果能将西太平洋赤道地区近一千万平方公里的水面温度平均下降2℃,就可以制止任何程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降温的办法也不难实现,只要把深部的海水提取出来,喷洒在海面上就可以达到此目的。海洋100米深处水温约为16℃,1000米深处水温约4℃。以1000米深处的水例,1毫升1000米深处的海洋水,至少可使10毫升30℃的水,温度下降2℃,每秒取水106立方米,连续三个月,就可以使西太平洋赤道地区1千万平方公里水面温度至少平均下降2℃,这就完全可以把这个即将问世的“上帝之子”窒息在胎内。从海洋深处取水,并不需要太多的能量,把一个下端开口的的输水管伸入海洋深处,用水泵从上面提水,在提水量相等的条件下,从1米深处提出水和从1000米深处提出水,所需要的能量相等,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另外,在提水量相等的条件下,输水管越粗越节省能量,但输水管太粗,会增加投资费用。用口径12米的输水管,用1000千瓦的水泵,每秒至少可提水100立方米,管中水位仅比海面下降1米。具体提水措施可以这样:把1万艘排水量1000吨的货船,分布在西太平洋的海面上,船上有水泵,船下安有输水用的软管,伸入海洋深处。从年初启动水泵至3月底结束,这就可以完全确保厄尔尼诺不再出现。估计一艘船连同有关设备在内,需资金1000万美元,1万艘需1000亿美元,可长期解除厄尔尼诺之害,这是值得的。这笔钱由谁来出?首先应考虑由受厄尔尼诺之害最重的国家和地区共同担负,其次是那些制造温室效应最重的国家和地区担负。全人类也都应该关注这个改造气候、造福全人类的宏伟工程。人类给生态制造的灾难太多了,应当为拯救生态做出有益的投入了。

LOGO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家校联系 | 苏ICP备06001501号-1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启东市汇龙中学 设计制作:阿文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