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启东市汇龙中学官网>> 校园频道>> 教科室主页>> 教科室资讯>>正文内容

在比较中洞悉差异 在借鉴中改变世界

在比较中洞悉差异  在借鉴中改变世界

——启东市“东疆名师大讲堂”张建春专场纪实

【教科室讯】428下午二点,启东市“东疆名师大讲堂”第一期在汇龙中学音乐厅隆重开讲,由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袁炳飞主持,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建春主任主讲。袁主任首先对启东教育具有标志意义的“东疆名师大讲堂”作了价值和意义的判断和演说,他认为作为讲坛或者讲堂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具有独特的高度、有它自身的风度、也有它内在的气度,这样一种高度、风度和气度一定是随着讲坛的持续的推进或者延伸,在社会上显示出它内在的魅力、教育的张力。其次,又深刻地解析了“启东市东疆名师大讲堂”的含义,从字面来说,这个“启”至少有两个维度需要思考的,第一“启”明,第二是“启”慧。“启”明的意思包括二层:第一,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平台、一种活动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教育、来了解教育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从而来关注教育内部的内在机制结构、教育内部的人和事,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教关系等等。第二,就是通过这样的活动更加提升我们对事物、对教育的认识的深度和高度,这就是“启”明。“启”慧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这样一种平台提高我们教育人的教育智慧。所谓“大讲堂”的“大”,就是“大视野、大境界,逐步实现它的大的影响”。这个“大”至少有几个维度:第一是从时间轴来看,就是东疆大讲堂能够持续地往下走;从空间轴来看,这个平台不断地延展开来,扩大影响;从内容轴来看,它是基于教育又超越教育,基于学生发展又超越学生发展,关注学校、教师的发展,更关心教育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基于启东,又超越启东的发展,向长三角的发展、区域发展、民族发展等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基于当下的关切,还要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东疆名师大讲堂还有一个轴就是精神轴,逐步建构启东精神,拥有江海品格。今天开场的题目《中加教育差异》,它告诉我们这个讲坛的定位是开放的、包容的,有自己的独特的视野,值得大家期待。这场报告的价值和意义除了前期的分享以外,后期还有互动环节,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希望大家踊跃参与。

张建春主任主讲的题目是《中加教育差异》。3月份他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中课程基地高级研修班,去加拿大苏安中心培训了20天,每天他都把国外专家学者的讲座作了总结和反思,结合在加拿大的所见所闻所感,给大家作了既有整体视野,又有地理特色,更有科研意识的精彩演讲。整个讲座的结构分成:开篇——行程介绍、正篇——中加教育差异和尾篇——我们的反思三部分,设置了9个问题作为本次讲座的学习目标,听讲者最后要完成这9个题目的学习目标,还要对主讲者进行提问,形成台上台下积极互动的局面。

开篇,张主任就从一个地理老师的角度给与会者提出了二个问题:一是作为地理老师,你能知道上海-多伦多航线是怎样的?为什么?二是仅从航线考虑,能不能判断为什么从上海到多伦多比多伦多到上海的时间要更长些?这两个问题奠定了“生活是教育的原点”的理念根基,要求老师们把挖掘图像信息的技巧和“从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思路传授给学生,使他们高效学习。

正篇,张主任以“三个不一样”:即中加国情不一样、体制不一样、理念不一样来展开“中加教育差异”的主题演绎,他以两国“人口、资源总量、资源人均占有量”的比较翔实的数据比较中展示两国的国情差异和生存压力差异,这是思考本主题不可须臾偏离的宏阔背景。从“教育机构设置、教育主管部门职责、学制划分、经费投入、成功标准、高中预备去向、高考选拔标准不一样”等7个方面阐述了教育体制不一样。从“基于脑的教学、了解智力类型成为自我学习工具、游戏化教学、重视形成性测评和描述性反馈、STEM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设计、数字科技:融入课程的学习工具、培养数字化公民的途径、安省的三大支柱(探究、综合性思维和全纳)”等8个方面阐述了两国的理念差异。通过“脑神经的联结、游戏化教学集锦和不可思议的iPad魔术师(TheAmazingiPadMagician)”三个视频分别感性地展示了学习者的自身基础、精神基础和科技基础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也让与会者深刻理解到加国“基于脑的学习、游戏化教学和科技融入课程”的重大理念。他还将布鲁姆的学习目标理论从1.04.0的全路径演绎出来,阐述翻转课堂、翻转学习的重要意义:是将大量时间首先投入“研究和评估”,当“研究和评估”进入瓶颈时,再回过头来进入“记忆和理解”层面获取基础知识信息,这样的学习针对性强,创新度高,兴趣更易激发。对比中国的教育是将大量的时间首先投入于“记忆和理解”,用于“研究和评估”的时间相对就少,而知识世界海量的信息是无法穷尽的,因此削弱了研究性学习的效能。这是需要所有教育人关切的重心。

尾篇,老师通过微信传递的有关资料和他与在美国同学的对话中进行三个方面的反思:即“反思什么是好的教育”“反思教育中的快乐”“反思教育中的压力”。通过分享一个曾经有美国居住经历的家长写的“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教育”,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的“中国教育好在哪里?问题在哪里?”,日本一位诺奖得主的深刻反省“东亚教育是在浪费时间”等资料反思两国的教育优劣;通过钱文中教授的“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请再对孩子让步”“请严肃地告诉孩子:学习肯定是辛苦的,全世界都一样”等材料反思教育中的快乐和压力,结论是哪怕是游戏等娱乐项目都是有压力,排斥或否认压力是不科学、不真实的,因此学习是必须有压力的,但压力转化为动力,辛苦转化为成功,痛苦转化为快乐,这是生活和教育的辩证法。尤其是苏安国际学院陈亦安院长以一个既受过中国传统教育,又接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学者角度为加拿大课程基地高级研修班讲的一段话,对中国的教育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意味深长:一是我们学到的东西不能完全照搬,因为国情不同,体制不同,生存的压力不同。二是中国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中国学生到苏安中心,只要语言过关,那么数理化就是强项了。加拿大学生的理科平均水平较差。现在西方国家也在反思,在向中国学习基础教育。中国的问题在于“度”的把握。三是西方以人为本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袁主任在互动之前对本次讲座作了点评,张建春老师通过“读书、阅人、行路”这三条路径进行学术性的研究,他到了加拿大,路走得比较远,他能在三周时间内,以一种研究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运用如此系统、翔实的资料,形成如此系统化、结构化和高水准的研究讲座,在这个过程还非常自然地体现出他“系统建构”的学科思想,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也是能够满足大家期待的。下面进入更精彩的互动环节,大家一起来踊跃提问。张建春老师分别回答了4位老师的问题,对有关“教师的责任”“学生的学习困难如何解决”“加拿大孩子的学习压力问题”“加拿大老师的待遇怎么样?”等老师们普遍关切的问题作了深入和恰当的回答。袁主任也提了一个问题与张主任互动“‘有教无类’是不是就是原来人是有‘类’的,经过教育,就没有了差异了,是不是这样的?”张主任作了如下回答:“克莱尔·马弘就是用‘有教无类’作题为我们讲解了全纳教育、通用性课程设计等课程,我专门查了词典,它有二层意思:一是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二是人虽有智力上的智与愚之分,品德上贤与不肖之别,但通过教育,却可以缩小(而不是消除)这些差别,即‘有教则无类’的含义?”袁主任极有概括力地总结道:“这与一部电影《一个也不能少》有相似的观点,无论是身体有残疾、心理有缺陷的人都能够得到教育,全纳教育就是一个都不能少,第二个观点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结果不是缩小差距,而是每个人通过后天的教育使他成为独特的自我”,这种观点碰撞形成一种思考场、探索场,这正是“大讲堂”应该具有的科学氛围。提问时间太短,使与会者意犹未尽。

启东市汇龙中学教科室

2016429日  

 


LOGO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家校联系 | 网站留言 | 苏ICP备06001501号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启东市汇龙中学 设计制作:阿文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