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启东市汇龙中学官网>> 校园频道>> 教务处主页>> 教务快讯>>正文内容

教 务 简 报

 

 

根据学校安排,许多老师利用暑假参加了省市级课程培训。培训结束后,部分老师如高二语文组的黄萍萍、高三数学组的张健、高二外语组的顾永超、高三化学组林晓峰、高三历史组沈建昌老师等都写出了十分精彩的培训体会,真正起到了参加培训,自我提升的目的。但还有许多科目的老师至今没有把相关材料上交教务处,如高一年级的全体科目,高二、高三的部分科目,希参加培训的老师迅速把材料上交至教务处备案。

 

                                                启东市汇龙中学教务处

                                                    200694

附:黄萍萍老师参加培训的学习体会。

 

    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忧虑与思考

                     高二语文组 黄萍萍

 

笔者有幸参加了20067月在扬州举办的高二语文新课程培训,面对尘埃落定的新语文教材,置身如火如荼的语文课程改革,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简要谈谈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忧虑与思索:

思考之一: 本次语文课程改革是根本性的改革,它决不再是教科书的修修补补,而是从培养目标、课程功能、价值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评价等进行的全面改革。而目前急需改变的是语文的教学环境,为死水式的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这次课程改革中语文教科书的变动是近几年来最大的一次。不仅加强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与运用,还添加了与时俱进的高科技、新生活、流行文化等领域中文质兼美的现代文。于是,教师们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式:课程改革==课本改革。认为语文课程改革换汤不换药,只需对那几篇从未涉及过的新课文下番功夫,便是完成了一次改革。

实际上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因为教材无论如何更新,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的不断拓展与补充、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

因此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

可惜,我们很多教师依然走着“教教科书”的老路,分析原因:

一是教学实际中的“教考脱节”。教学中所谓的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纵然能在课堂上加以有意的训练和培养,但每月一考的试卷却依然以高考题型为依据,考前一星期就要针对所谓题型做复习,以免在考试中因为一二个客观题复习不到位相差个零点几分,落后几名而大失“面子”!因而对于课文中的字音字形、名句的背诵和课本文言文的翻译等反复巩固和训练,剥夺了学生大量的阅读和思维的机会与时间,实在是得不偿失!

 二是教师“傻瓜化”。一方面教师疲于应付过关检测,无暇深入教材,深入生活,挖掘生活中鲜活的教例典型。另一方面,机械的上下班、看班、“六认真”检查让教师工作热情顿减,无心拓展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储备量。教师紧抱着自己的固有知识一天天这么忙碌而无趣地生活。

总之,语文课程改革不等同于语文课本改版、改编。只有“鲜活”的教师才能真正使新教材鲜活起来,而要做到这些,还得从根本上进行改革,首先就是教学环境的改革!

因此,首先得改变观念。

小学就开始的枯燥的应试教学早已让学生形成了“语文是拉不开分”的观念,而有这种想法的不在少数,甚或有些教师、领导也这么认为。所以在思想上、时间上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安排。其实,语文是真正培养人的学科,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道德的教化、审美的提升、人性的完美也许是当今最迫切的一个教学目标了。关于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争辩,不正说明了已有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语文教学中人文的缺失,以及语文不能推卸的人文教育的责任和功能吗?

其次,改变考试形式。

取消语文一月一考制,代之以对学生语文活动的参与度和成果的考核。演讲、辩论、作文竞赛、手抄报比赛、对某作家或作品的风格的分析、甚或对某个国家某个文艺流派思潮的介绍、课本剧的表演等等都可以成为考核的内容。对学习投入的热情、兴趣和学习中的自主、探究、合作远比试卷上几个叉叉、分数有说服力!

再次,有效利用资源。

除了我们的教科书,我们应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好教学资源。学校出国培训的教师学生的收获应让大家分享,除了《绿苑》登载他们的文章,还可以组织报告会、交流会。图书馆、学校报栏、广播交给学生,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欣赏优美的散文、歌曲,鼓励学生创作。组织学生收看国际国内新闻,开展时事评论。参观圆驼角、吕四港,为启东的旅游、投资大胆畅想……

第四,提高教师素质。

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知识储备、道德素养的要求更高。所以,静下心来,看看书,写写文章,与学生一起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不屑于这么做,不会这么做势必赶不上课改的潮流最终被淘汰!

思考之二:语文课程改革后的课堂决不是谁是主体、主导的简单问题。互动、共进的有效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通过近些年的改革,我们已杜绝了“填鸭式”的粗暴教学。现在对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读、说、写的时间多了;教师讲的少了,只是致力于作适时的提问点拨。似乎这样的课堂里师生关系就融洽了、平等了。

实际上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记得一本教育杂志上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堂高水平公开课,邀请了几位外国专家听课。课上,老师表现非常精彩,学生反应异常热烈。课后问外国专家的观感,殊料评价是:学生在老师设定的问题里兜圈,没能提出疑问,他们到课堂干什么来了?

因此我们倡导交往论,特别像语文这样一门灵活性、分歧性、争论性很大的课程,教师更不应保守或固执己见,应参与进来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师生通过彼此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语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将是一场更持久、更复杂的攻坚战,不是所谓转变教学观念后上几堂示范课就能解决问题的。我们教师还需加倍努力,同时但愿我的两点忧思对大家的语文教学有所裨益。

 


LOGO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家校联系 | 苏ICP备06001501号-1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启东市汇龙中学 设计制作:阿文   
全站搜索